青岛科技大学坚持将育人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,坚持“架桥、拓径、修路”六字方针,将“扶困”与“扶智”“扶困”与“扶志”相结合,围绕物质帮助、道德浸润、能力拓展、精神激励等方面,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、精准资助、精准育人的长效机制,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、安心求学、圆满就业、成长成才、感恩回馈。
一、架起党建“引领桥”,构建育人资助新格局
一是强化党建引领,把稳工作方向。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确保资助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。坚持将资助工作与思想引领、学风建设、招生就业、心理健康、技能提升、科技创新、社会实践等深度融合,着力构建育人资助新格局,让学生成为“德智体美劳”全面、自由、可持续发展的人。二是加强政策宣传,营造良好氛围。紧抓迎新季、毕业季两个关键节点,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,通过微信公众号、宣传橱窗、新生入学手册和学生宣讲等形式,全方位开展学生资助政策普及宣传,确保各项政策进校入班、入脑入心,不断扩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影响力、知晓率。2024年以来,各学院(校区)累计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传40余次,发放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材料8000余份。三是凝聚家校合力,共育时代新人。学校坚持“党建+资助”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,全面落实“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”“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”等精神,连续开展暖冬家访二十余年,着力从“家庭、学校和学生”三个方面精准施策,凝聚家校合力,激活学生潜能,育好时代新人。
二、拓宽精准“资助径”,搭建纾困解难新路途
一是夯实工作基础,打造过硬队伍。学校成立以分管校领导任组长,学生处长、财务处长任副组长,各学院校区分管书记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,统一领导学校学生资助工作。院级单位成立资助工作认定小组、班级评议小组,具体开展精准认定、精准资助工作。学校还建立资助工作联系人制度,各单位指定一名辅导员担任资助兼职工作人员,具体负责本单位学生资助工作,在全校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、精通业务、富有爱心的资助管理工作队伍。二是健全工作机制,增强服务本领。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机制、勤工助学管理与育人机制等,有效提升资助工作的规范化、科学性。三是坚持以生为本,加强人文关怀。学校以着重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现实、最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,通过大数据分析、线上线下关心关注、辅导员走访等精准摸排学生实际需求,在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,开展“免申即享”隐形资助,为学生提供安全友善、充满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。学校通过迎新系统摸排特困新生并为其发放补助和生活大礼包,帮助新生树立入学自信、生活自信;面对自然灾害、家庭变故等临时困难学生,迅速开启精准资助通道,帮助学生渡过难关;考研就业前,精准摸排学生需求,发放食宿补贴、求职补贴,为学生增强考研就业动力。
三、修好资助“育人路”,打造全面发展新路径
一是重诚信、懂感恩,受助思源引导学生感恩回馈。为培养受资助学生自立自强、知恩感恩、诚实守信、勇于担当的品质,形成“解困—育人—成才—回馈”的良性循环。学校将诚信与感恩教育贯穿“奖、助、贷、勤、补、免”等各个环节,贯穿资助工作的全过程。每年6月至7月,开展受助学生诚信教育活动,构建以诚信为荣的138开奖网氛围。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,朋辈开展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,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、感恩之心。在基层就业、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,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。二是树榜样、学典型,对标优秀鼓励学生力行笃学。学校不断挖掘遴选资助育人案例,树立自立自强榜样,涌现出一批自强自立学生励志典型,发挥了良好示范效应和“传帮带”作用,涌现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、山东省爱心之星等。在学校官微开设专栏,充分发挥优秀学生榜样示范作用,引导学生传播资助正能量,讲好科大资助故事。三是强技能、提素养,技能培训助力学生全面发展。学校不断丰富资助内涵,为受助学生提供多样化、个性化的技能提升培训和锻炼机会。发放求职就业补贴,开展“宏志助航计划”就业能力培训,积极开展访企拓岗、“名企行”等活动,结合企业和岗位特点,匹配安排有就业困难的家境贫困学生参与其中,有力促进了经济困难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。